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向家砦探幽

    信息发布者:yonghuacun
    2017-02-16 17:55:49   转载

      冬三娘大院

      内城城墙

      内城山门

      大天坑

      向家砦远眺

      “向山老横亘,一跌又一起,势如常山蛇,划分首中尾。峦头不可数,天然之壁垒。削立千丈长,上或平如坻……”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威远穹窿山中的向家砦﹙音、义同寨﹚。它建于南宋抗蒙时期,砦上筑内城并设衙门。

      ■ 险关大砦门

      威远两河镇场镇坐落于穹窿山腹心地带,地处山涧谷底。爬上镇西面后山平坡高处,眼前全是连绵起伏、或横亘或突兀、全为森林覆盖的山岭。原在镇政府工作多年、现就职于县旅游局的杨国康收集了不少山砦故事,他说,这里是远眺向家砦的最佳位置。平视过去,向家砦如一座连绵山脉,以200~300米的垂直高度在方山台地上拔地而起,峭壁如削、气势壮观。但从航拍图上看,它形同一只巨大的手掌,匍匐于崇山峻岭间。向家砦总面积4平方多公里,不多的土地分属黄岭、断桥、永付、勇敢四个村。

      驱车沿盘山路前行,过俩母山下仙女湖,从勇敢村村委办公室一侧拐入云雾飘渺的狭窄山谷,来到崖壁高耸的大砦门山脚下。上山道路上,布满了暴雨冲刷出的沟洼。

      这是2005年修的一条路,坡度约40度、长约1公里,路况完好时,也需大马力汽车和驾驶技术好的司机才能上山。

      一路气喘吁吁徒步上行至山顶关口,便到了因修公路拆除的大砦门所在地。举目眺望,山下浓雾弥漫,时隐时现的山梁远处,云雾缭绕中可见俩母山两座山尖。“白云深处过山间,险设重门锁日关,不是当年榛莽地,一群烟户一群山。”这首吟咏穹窿地貌的古诗在此时此地,恰到好处。

      向家砦海拔高度接近800米。远在南宋时期,作为四川抗蒙的重要军事防御体系,在此修建了高约5米、宽约10米并设置炮台的城墙和城门,名“大砦门”。

      杨国康说,向家砦上原有大砦门、双砦门、水砦门、南宁门、石笋门等11道门,垛口27个,哨棚22座,巡山路贯通整座山砦。如今,仅剩下相对完整的3道砦门,垛口、哨棚全无。原登记在册的砦上村民有300多人,现实际上仅有20多名老人和少儿常住。

      ■ 大天坑逸事

      大砦门后是平缓、完好的赭红色砂岩石山路,路两边森林下蕨草密布,少量、小块的土地上种有玉米、红苕和蔬菜。转过山坳竹林,一座最高处约8米、正面长约20米的土墙房赫然在目,有裂缝却几乎完好的黄泥墙体上排列着窗、观察孔和射击孔。

      从宽敞的房前山门石梯进入大院,正堂、厢房建筑虽已大量拆毁,但从院坝和残留布局上看,这曾经是一户非常殷实的人家。院内住户告诉记者,上辈人也仅知这是大地主的“冬三娘大院”,但有关其人其事,村里人都不清楚。

      “冬三娘大院”外是一片荒芜的田土,延伸至远处悬崖绝壁边的“人脑壳塆”。它连接群山围合而成,形成一个长约1500米、宽约600米、深约200米的巨大山洼,当地人称它为“大天坑”。森林全覆盖的天坑内,一户农家点缀其间。从陡峭的山路行走,通过“南宁门”可下天坑,穿坑而过可达高顶砦下,然后通向与四市四县交界的仁寿县汪洋镇……

      据资料和民间相传,南宋砦上设立县府衙门后,“人脑壳塆”一带即为监狱所在地,处以极刑的囚犯就会被押至山塆,头被砍下抛入天坑。

      在距“人脑壳塆”约200米的山坡上,有一幢基脚坚实但土墙破败的青瓦房。62岁的村民黄建明说,这里原是一座大型院落,传为清末“白莲教、红灯教”农民起义军占领山砦后建的监狱,仅存的这幢土墙房正是监狱一角。

      站在这曾经羁押囚犯和砍人头的地带,笔者询问“天坑下有无白骨”,黄建明解释说,这下面是百米高的悬崖绝壁,崖下乱石、丛林密布,没人敢下去。

      ■ 内城与衙门

      为抵御侵略而修筑山砦,是冷兵器时代最明智的举措。向家砦作为南宋时期由官府建造的庞大防御体系和指挥中心,砦上修内城并设衙门。现留存的内城墙、战壕、古衙门、公局山、古街道、记事碑等古遗址和遗迹,在威远穹窿山近90座砦中为唯一,格局也极罕见。

      绕过天坑右侧山丘,进入一片红松林。茂密的林荫下,遮掩着一道沿山形蜿蜒,长约300米、高3~5米的“堤坝”。沿石梯走进宽约两米、已残缺的原城门豁口,藏在蕨草、杂树林下的条石排列有序。原来,“堤坝”就是宋代内城墙,城内为县衙所在地。

      黄建明说,原城墙有一半为条石垒砌,另一半则用大小不等的碎石镶嵌,通高5米,将内城与山砦完全隔离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城墙和城门基本完整,但后来生产队建保管室、坝子,以及村民修房造屋,都来取城墙上需8人抬的长条石。所以,条石垒的城墙整体下降了两米,而碎石砌的城墙却基本完整……

      内城是三面临绝壁、面积约20公顷的一座小山,山中是大片的松树、杂树、楠竹林。在面向南方的一片开阔地带,有两幢大门紧锁的民居,房前不多的土地上种着稀稀拉拉的玉米、红苕和蔬菜。穿过民居右后侧,地面上一长排垒砌极规整的青石地面表明,这便是内城古街道遗址。继续前行至最南边山嘴,前方山峦叠嶂、群山茫茫,山嘴绝壁下,即是“小天坑”。

      面积600多平方米的山嘴地带有耕作痕迹却荒芜的土地,地面上有一座建筑废墟的杂草堆,堆旁摆放着两口完好的石缸,满缸的水清澈见底,这就是原衙门所在地。黄建明说,以前,靠山嘴边沿有一道山门,山门后是石坝和照壁,然后有一座三面土墙、堂屋为木板墙的四合院。解放后,院内住有几户村民,以后几十年,四合院毁败。

      对于这座衙门遗址,一行人认为,这里为古衙门遗址毫无悬念,但近年被毁的这座四合院,大约是清咸丰年间大修山砦时重建。而现存的两口石缸,可能是村民的居家物。

      不远处有一座小山头,残留石碑表明为“公局界”遗址,它是宋、明时期审案或行刑之地。因这一带是“不祥之地”,村民历来不种庄稼。

      ■ 万夫莫开的砦门

      清顺治八年(1651),清军进川围剿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余部,其中一支起义军就以向家砦、高顶砦为营,与清军相持恶战半年之久,终因弹尽粮绝而全军覆没。时间又过去整整200年,一群因家乡粤西(珠江)战乱的逃难者,不远千里迁徙至向家砦,后以3年时间修筑砦门、哨棚,从此安居砦内。

      来到两山尾部交会的一个夹沟地带,一行人以镰刀开路,小心翼翼地踏着凌乱石块,缓步下行到墙体破败、宽约8米的“双砦门”。原宽约1.2米的砦门下是一个大深坑,坑内的山水还在哗哗流动。

      拨开墙下杂乱的草丛来到右侧山崖下,巨大岩石上《清平砦》题字与《清平砦记》碑刻进入眼帘。长4米、高2米的碑刻为楷体,约200字的碑文多半清晰,内容是清咸丰二年至五年(1852-1855),在杨荣光带领下建砦一事:“癸丑夏,因粤西乱,家君约同乡七家,囿其中山修三石门,堤二,筑一大厦,命荣董其事,三年而落成,名其砦曰清平夫……”。

      石印版《仁寿县志》上有一篇诗文,说的是修此砦之事,作者正是杨荣光:“向山老横亘,一跌又一起,势如常山蛇,划分首中尾。峦头不可数,天然之壁垒。削立千丈长,上或平如坻。我行访桃源,逝将此焉徒,开荒半膏腴,举火足薪水。颇闻献贼乱,几家逃之此,今遂为老户,颓垣留其址。又闻达匪乱,补葺半且圮,时平寂无人,鸟蛇不知几。开门岩缺间,结庐云窝里,砌石周垛墙,坚城莫之比……”全诗对砦上历史沿革、战争匪乱、城墙设立、人文地质等进行了详述。可见,这杨荣光当是一位有魄力和才学的人物。

      对于原名“清平砦”现称“向家砦”之演义,专事县旅游发展业的杨国康表示:“目前在史料上和民间,暂没有收集到相关资料及民间说法。”

      爬回沟顶,过几道山梁,穿林中小路到险峻地段的石笋门。这道十分完好的圆弧形石拱门,宽约1.5米、墙体厚约2.5米、门拱高约2.5米,通长约30米的城墙高约4米。外城墙上有两块牌匾,内容是:威远穹窿古砦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内江市人民政府于2013年10月授牌。

      石笋门外临山涧深谷,狭窄山路陡峭盘绕,山谷对面横亘山岭即是“挖断山”,民间盛传,这山与元末明初高道张三丰有不少故事。

      双砦门、石笋门,一座在深沟山谷、一座耸立峭壁悬崖,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建成了“一夫当关、万夫莫开”的重要卡口。这两座砦门的体量和形制,在穹窿山所有山砦上具有代表性。

      ■ 勃发的生态

      偏僻的山湾里有一座独门独户的院子,院内住着已71岁的贺方云夫妇。聊起家常,一脸笑容的贺方云自豪地说:“我已是先祖上向家砦的第七代啰。”

      贺方云一生最难忘的事发生在1958年。这一年,10万炼钢大军进入这一带,搭起工棚,支起大铁锅,几十人一组在山上砍树、垒炉、烧黑炭(炼钢用的燃料),分布山下的大队人马则挖铁矿和煤炭。这种热闹非凡的场景大约持续半年终止,森林大量被伐,山下挖的洞似马蜂窝。

      1964年春,飞机盘旋上空,后来才知道是“飞播”松树种子。又过了20多年,山砦上下大量引种红松。贺方云说,现山砦上的树木虽不及以前的粗壮,但森林密度已基本恢复。

      对砦上近年的生态环境,黄建明的感受最深。

      10多年前,他家养着一大一小两条看家护院的狗。一天傍晚,大狗匆匆跑回家汪汪直叫,急促摇着尾巴并不时向外甩头示意。感觉异常的黄建明拿起矿灯,跟随狗穿进密林,找到了蹲守树下的小狗。此时的两条狗则仰对树上叫得更欢,在矿灯照射下,一只4~5公斤重的果子狸困在树上。黄建明找来竹竿击打,跌落而下的果子狸被狗生擒。此后,这种“好戏”经常上演。后来,当黄建明得知野生果子狸属于保护动物,便调教狗儿终止了围猎。

      2007年秋,黄建明的爱人在地里发现大南瓜被啃开了大洞,瓜内的瓤全被吃光。而在另一块玉米地中,有几个似人脚掌的足迹和一个蹭出的泥坑……那段时间,其他村民也发现,红苕和玉米被糟蹋,树上有深深的爪痕。

      初冬一天凌晨3点过,两条狗在院外急促狂吠,黄建明紧随狗儿前往林边的红苕地,在明亮的矿灯照射下,一大一小两条黑乎乎仰躺的“野物”翻转身体,缓缓走入森林。

      第二天清晨5点过,黄建明的爱人刚下厨做饭,两条狗儿在外狂叫并有碰撞的声响。她以为有人偷牛,急忙喊醒黄建明,待黄建明冲出院子,狗儿追击的两条大黑影正好奔跑在院外村道上。在矿灯照射下,其中一条直立奔跑,颈项上一圈雪白的毛令他印象深刻……第二天,镇政府得到消息立即派人进村,根据黄建明的描述和图片比对,初步认定是两只狗熊。稍后,省、市各大媒体相继采访报道,网络也大量转发,但狗熊却从此无影无踪。

      黄建明说,向家砦上的飞禽走兽种类繁多,最珍稀的走兽是体尾长0.8米左右的“豹猫”,它行动十分敏捷,因身形和花纹似金钱豹而得名。最稀罕的飞禽是一种身子仅拳头大小,三支艳丽的尾毛长约0.7~0.8米的鸟儿,因它成群结队而发出“嘎嘎嘎”的叫声,村民称它“三嘎”……

      返回大砦门走出向家砦,两边高耸的绝壁随人体下行而缓缓抬升。遥想自南宋建砦八百余年,山砦内外不知发生了多少事,于是,记者默念起山砦古诗:“要知坚壁未为难,各个下山胆更寒,道听一声流寇至,倒成清野不成团。”一路匆匆下山。(记者 熊永志 文/图 )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